文章内容 |
分类查询 |
关键词查询 |
作者索引
|
关系取向、礼物交换与对外援助的类型学
刘毅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1
原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12期
摘要:现有关于中国与西方对外援助差异表现及其动因的解释,具有较多意识形态用意。未能切中援助行为的核心特质。一国对外援助行为同时具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成分,并非完全基于公益考量或纯粹利他主义。“动机说”与“效果说”都可能被批评者用于指责不同的援助形态,并非中西援助分异的最佳解释路向。实际上,对外援助的“中国特质”不在于是否追求本国战略利益,而是取决于在此过程中能否基于特定交换方式,客观呈现利他后果。有必要重新认识援助行为的战略含义,理解其作为“礼物交换”的实质,基于不同交换取向进行说明。在关系社会学意义上,可以区分关系主导与权力支配两种主要交换取向,分别对应关系型援助和支配型援助。根据关系型交换的原初含义,中国对外援助需要自觉平衡理性与感性因素,进行战略筹划和动态调整;扩展关系渠道,增强“关系投资”的有效度;克服某些短时利益诱惑,赢取核心关系的可持续性;增加可能的讨价还价资本,根据形势和需求做出适当平衡,提升对外援助层次。
「关键词」对外援助;礼物交换;关系型援助;中非关系
阅读全文请下载PDF文档
除特别声明外,本站不拥有文章版权。如引用,请注明原始出处。
please quote the original source
if you are going to use this paper
本文收入文库时间为2015年5月。
|
|
文章来源:原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