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2021版权所有
Skip Navigation Links
  • 首 页
  • 馆藏目录
  • 研究论文
  • 民间历史
  • 纪录片
  • 中国研究数据库
  • 中国发展数据库
  • 联络我们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相关文献
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
土地租税制度重构与地方债务融资模式转变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审计:制度保障与实践逻辑
中国经济景气变化与政府债务风险
财政“省直管县”改革与基层政府税收竞争
安全、正义与绩效当代中国的行政治理改革与财政制度建构
中国预算法实施的现实路径
制度环境、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与财政预算软约束
省长管钱?——论省级领导对于地方财政支出的影响
吃饭、建设,还是公共服务?——中国财政体制的逻辑与转型
1994年前后的中国财税体制改革
攫取之手:央地财政安排下的公路收费影响、成因及改革对策
地方财政对本地居民偏好的回应性研究
中国财政金融体制的互动及其宏观绩效
“中央-地方”财政关系及其政策启示
功能性联邦主义的中国型态及其代价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举债的理论分析
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县级数据的实证检验
财政政策扩张、偿债方式与居民消费
转移支付、公共品供给与政府规模的膨胀
内生增长、政府生产性支出与中国居民消费
财政分权度的衡量:理论及中国1985—2007年的经验分析
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财政均衡激励政策研究
文章内容
分类查询 | 关键词查询 | 作者索引 | 欢迎投稿

财政分权与节能减排——基于转移支付的视角

黄国宾/周业安*


  原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摘要]从转移支付的角度出发,关于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财政分权对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影响的研究表明,整体而言,财政分权对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有着正向的作用,但针对不同的消耗量和排放量其作用会有所不同。如果缺少相应的制度改革,特别是财政分权制度改革,当前所采取的各种节能减排手段可能无法取得很好的效果。中国省际层面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单拐点”弱“N ”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脱钩的第一个拐点目前还没有达到。技术水平提高会显著降低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人口增长会加大能源消耗,城市化与外商直接投资则无这种影响。

  [关键词]财政分权;转移支付;能源消耗;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作者简介]黄国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周业安: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财政分权与节能减排——基于转移支付的视角”(14XNH040)

  *感谢赵文哲、何小刚、曾海舰、余壮雄的宝贵建议和意见,文责自负。限于篇幅,本文删去了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的详细结果,并删去了地区分位数检验结果。有需要者请和作者联系。

  …………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需要制度层面的配合。

  在当前的财政分权激励体制下,地方政府并没有进行节能减排的动力。总的来说,财政自主度的提高,或者说财政转移支付依赖度的降低,都将刺激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从而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这说明中央政府可以通过降低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度或者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依赖度来进行适当的财政集权,从而抑制地方政府的盲目投资冲动,以此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适当财政分权调整的手段包括调整转移支付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的比例,调整地方政府的非转移支付财政收入和税收返还。对不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和税收返还可以更大些,这样能够解决由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问题。

  “单拐点”弱“N ”型EKC 的存在表明,中国经济还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暂时还无法实现,或者将一直无法实现经济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脱钩的良性经济增长,这时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取舍便显得尤其重要。事实上,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一直以来就是孪生的关系,高速的经济增长与低环境污染并存的情况只有在技术发生重大突破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我们的实证结果也表明,技术水平确实对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有重大的作用。因此在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要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有两种思路:一是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来实现,这就需要加大对研发的投入,采用新型的高效率设备。这时适当财政集权有可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高。[43]二是放弃单纯的高速经济增长目标,考虑长期的环境质量和适当的经济增长综合目标。显然这也需要转移支付设计的配合。

  总之,在出台各种节能减排措施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财政制度的潜在影响,否则,各种措施有可能偏离原先设定的目标。


阅读全文请下载PDF文档

除特别声明外,本站不拥有文章版权。如引用,请注明原始出处。

please quote the original source if you are going to use this paper

本文收入文库时间为2014年12月。

文章来源:原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X
 欢迎投稿


  本中心“网上中国研究论文”信息中心旨在推动中国研究的信息交流,为中国研究在国内学者之间以及国内外中国学者之间学术交流架起一座桥梁。

我们十分欢迎诸位学者踊跃投稿。您可将自己的工作论文提供给本中心,在网站的本栏目上发表,以便您的思想和理论 能够早日介绍给更多的学者。若您愿意,您可向我们提供您的联络信息,也许您能够收到其他学者有价值的反馈, 也许您还会得到您意想不到的合作研究机会。

投稿的内容可以是中国研究的各个领域,但研究方法必须是实证分析。来稿请用电子邮件的附件(attachment)形式寄给本网站中国研究文库负责人。其电子邮件的地址是:wenku@cuhk.edu.hk。 来稿文字可以中文或英文。

谢谢您的合作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