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2022版权所有
Skip Navigation Links
  • 首 页
  • 馆藏目录
  • 研究论文
  • 民间历史
  • 纪录片
  • 中国研究数据库
  • 中国发展数据库
  • 联络我们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相关文献
公共产品视角下的“一带一路”
全球气候治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中国国家安全问题研究:历程、演变与趋势
中等强国与中国周边外交
关系取向、礼物交换与对外援助的类型学
嵌入式外交:对中国城市外交的一种理论解释
美国的霸权地位评估与新兴大国的应对
国际体系变迁与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筹划
国际规范更替的逻辑与中国应对
“联盟与战争”: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及其后果
吸引性经济权力在中国外交中的运用
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与陆地地缘政治
论中国外交的全球战略环境——基于力量结构、国际机制和观念互动的考察
地位信号、多重观众与中国外交再定位
两个大局视角下的中国国家认同变迁(1982—2012)
论中国外交调整——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视角
新兴国家崛起与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以中国的路径选择为视角
国际公共物品的供给:中国的选择与实践
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保护战略刍论
权力的资源与运用:兼论中国外交的权力战略
和平崛起阶段的中国国家安全:目标序列与主要特点
网络外交的兴起:机制与趋势
国际关系中的网络政治及其治理困境
武装的中国:千年战略传统及其外交意蕴
1949~1965年中国对外人道主义援助分析
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后危机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发展
海外华人与崛起的中国:历史性、国家与国际关系
网络民族主义、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
当代中国国际定位的若干思考
文章内容
分类查询 | 关键词查询 | 作者索引

理解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

张清敏


  原载《外交评论》2014年第2期

  摘要: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在保持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连续性的同时,也展现出新趋势和新特点。在战略和宏观层面,外交服务内政的主要任务和外交总体布局基本维持不变。在具体政策层面,仍然重视对美关系,提出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在海洋权益争端和朝鲜核问题上,一方面保持原有政策的连续性,另一方面行动更为积极,政策更加明确。在操作层面,“首脑外交”更加活跃,国家利益在对外关系中的坐标作用更加突出,外交工作的全局统筹、顶层设计、中层协调和一线执行等都得到强调和重视。这些新趋势是改革开放以来成功外交的延续,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身份以及中国与国际社会互动的要求,是中国政府和社会环境变迁的客观结果。这一发展趋势将会延续下去。鉴于影响中国外交的因素在增加,未来中国外交将面临新的不确定性和挑战,亟须在不同观念和利益、国内和国外、维稳和维权、国家利益和正义原则之间尽量寻求平衡。

  关键词:十八大;中国外交;国家利益;首脑外交;外交决策

  *张清敏,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100871)。

  **本文的基础系作者为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icReview (2013)撰写的英文稿,由尉秋实译成中文。此次刊发在保持文章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根据需要对原稿内容进行了较大的删减、修改和更新。

  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这次会议因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换届而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习近平在这次会议上顺利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和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并在2013年3月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领导集体实现了平稳过渡。

  新一届中国政府将会引领崛起的中国走向何方,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会怎样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遂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和学界讨论的议题。围绕中国外交如何展开,在不同层次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主张甚至争论。在宏观的战略层面,面对新的形势该做出怎样的战略选择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北京大学王缉思教授提出,“当美国战略重点‘东移’,欧印俄等‘东望’之际,地处亚太中心位置的中国,不应将眼光局限于沿海疆域、传统竞争对象与合作伙伴,而应有‘西进’的战略谋划。”①清华大学的阎学通教授多年来一直呼吁中国调整不结盟政策,从2011年提出“中国或可考虑改变‘不结盟’战略”,②到2013年明确提出,“今天的中国如果不放弃不结盟政策,只会给我们自己制造更大的国际安全困难。”③这些观点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以及媒体和学界的热议。

  在具体政策层面,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海洋权益争端发展成为热点,崛起的中国如何处理与在亚太地区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的美国以及与周边邻国的关系,是引发中国外交大讨论的直接导火索。在国外,“好战”、“强硬”、“傲慢”等词语被用来评价中国的对外政策。④而国内则有人批评中国外交太“软”,甚至给外交部寄钙片。⑤哈佛大学江忆恩教授关于中国外交是否更加“强硬”的文章,引发了学术界从深层次如何看待近年来中国外交的争论。⑥

  与此同时,在操作层面和外交风格上,中国媒体突出强调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新特点、新变化和新趋势。有人认为“中国外交进入了新阶段”;⑦有人阐述中国外交的“新思路”;⑧有人提出,习近平的外交是“中国外交实践的又一创新”,其“特色令人回味”;⑨也有媒体以“新风扑面、气质鲜明”,“自信”、“睿智”与“真情”概括“习近平外交元年”的全新气象。

  如何理解当前的中国外交?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发生了哪些变化?有哪些连续性?本文拟从外交目标和布局,在关键和热点问题上的具体政策以及外交政策落实层面的特点和风格等三个层次梳理、归纳和总结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连续性和变化,概括其总体趋势和特点;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最后,对新一届领导人的对外政策做一些粗浅的展望。

  …………

  结论:未来中国外交的含义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影响这个过程的因素是多元的,这些因素将继续存在,并对中国外交施加更大的影响。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外交仍将是连续性多于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政府仍将继续奉行改革开放政策,并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2)中国外交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维持国内稳定的核心任务短期内不会改变;(3)整合与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关系和多边外交的整体外交布局仍将延续,“不结盟政策”在短期内也不会改变;(4)中国外交将更加强调功能性导向而弱化关系性导向,国家利益将决定和影响中国与相关国家关系的状况,核心利益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底线。(5)“首脑外交”、“夫人外交”和其他高级别外交活动将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而外交部在落实对外政策中的作用会进一步弱化,职能会进一步改变;(6)外交政策的制定执行都将是不断统筹和协调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和不同利益的过程,外交行为更趋复杂、精细。

  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和不确定因素将会一直存在并不断增多。决策模式和领导人个人资历、个性的变化,意味着中国外交决策中的个性化因素仍然存在,但随意性会减少,越来越符合国际惯例和规范。对外政策的实施和落实也将更加制度化和法律化。由于更多的行为体参与到中国的对外关系之中,对外政策的利益和观点会更加多元,社会压力也会增加。未来的中国外交需要在各种主张和要求、利益和目标、挑战与压力之间求得平衡。

  其一是推进改革开放与维护稳定大局之间的平衡。这是一对事关全局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并不属于外交问题,但对中国外交有着重要影响。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对于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根源,改革发展的方向、应该采取的步骤和具体举措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参观了革命圣地西柏坡,也视察了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他强调“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①这些都表明,新一届政府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策略,在改革和稳定之间寻求和维持一种平衡。

  其二需要维持国内需求和国际压力之间的平衡。国内外对中国外交的看法和期待往往并不一致,甚至相反和尖锐对立,让中国外交处于两难境地。如何才能满足各方不同的要求,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成为摆在新一届中国领导集体面前的一个重要和现实的任务。②近期急需处理的问题是,在解决与邻国之间的海上领土主权争端时,如何在“坚持用和平方式、谈判方式解决争端,努力维护和平稳定”和“提高海洋维权能力,坚决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③

  第三个平衡是,随着中国对外政策更加强调中国国家利益,协调和平衡不同对外政策目标,以及国内不同行为体、不同部门和地区的不同利益和诉求将成为惯例。具体包括:军队和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政治、经济和安全三种利益之间的关系;维护正义与谋求现实利益之间的关系;坚持对外政策原则的坚定性和外交政策灵活性之间的关系;在国际问题上更有作为和坚持中国外交既有原则之间的关系;维护与改变现有国际秩序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在理论上协调和统筹很容易,但要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却很难。

  今天,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与影响都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在增加,影响中国外交的因素也在增加。在这对互动关系中,中国过去多是被动作出反应,其他国家的对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对外政策的立场和方向。随着实力的崛起和能力的增强,中国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与此同时,更加自信的中国应该学会去理解其他国家的想法和担忧,选择外交的、和平的、其他国家可以接受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利益,并在这个过程中对新的国际规范的形成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元素。可以说,中国外交的舞台更宽广,责任也更重大,人们的关注更多,期待也更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维护世界的和平,中国外交任重道远。


阅读全文请下载PDF文档

除特别声明外,本站不拥有文章版权。如引用,请注明原始出处。

please quote the original source if you are going to use this paper

本文收入文库时间为2014年8月。

文章来源:原载《外交评论》2014年第2期
X
 欢迎投稿


  本中心“网上中国研究论文”信息中心旨在推动中国研究的信息交流,为中国研究在国内学者之间以及国内外中国学者之间学术交流架起一座桥梁。

我们十分欢迎诸位学者踊跃投稿。您可将自己的工作论文提供给本中心,在网站的本栏目上发表,以便您的思想和理论 能够早日介绍给更多的学者。若您愿意,您可向我们提供您的联络信息,也许您能够收到其他学者有价值的反馈, 也许您还会得到您意想不到的合作研究机会。

投稿的内容可以是中国研究的各个领域,但研究方法必须是实证分析。来稿请用电子邮件的附件(attachment)形式寄给本网站中国研究文库负责人。其电子邮件的地址是:wenku@cuhk.edu.hk。 来稿文字可以中文或英文。

谢谢您的合作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