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
分类查询 |
关键词查询 |
作者索引 |
欢迎投稿
|
环保公共开支、资本化程度与经济增长
李志青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
原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摘要」本文主要从环境保护公共开支之资本化程度的角度,探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公共开支欲对经济增长发挥积极作用并形成诸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后半段曲线,其决定性条件便是环保公共开支在资本化上的程度如何。通过构建基于经济增长模型的理论框架,可以发现,当环保公共开支资本化程度高于其他部门(譬如私人投资部门)水平时,环保公共开支便会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从而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有关结论,即在经过顶部后,经济与环境出现同步改善的情况。反之,当环保公共开支资本化程度低于其他部门的水平时,前者会对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出现挤出效应,拖累经济增长。此外,本文还进一步剖析了在预算约束条件下,环保公共开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资本化条件。
「关键词」环保投资;资本化;经济增长
[作者简介]李志青,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本文为上海市浦江人才项目资助课题(项目批准号:13PJC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福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单纯地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模式已日益受到质疑。面对未来,各国越来越重视追求环境保护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事实上,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高。要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行相关治理,就必须投入资源、付出代价。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涉及如何负担环境保护成本的问题。
以往理论的研究结果大多表明,基于环境保护的管制措施将对经济增长形成一定的损害。一方面,环境保护过程本身需要社会投入资源(包括公共和私人资源),这意味着额外成本的增加,从而对其他同样也需要这些资源的经济部门,尤其是私人经济部门造成“挤出效应”;另一方面,环境保护还意味着提高生产和消费准入的环境和经济标准,包括从技术和规模等方面对原先的经济增长造成限制,造成“漏出效应”,从而降低本国和本地的经济竞争力,损害经济增长。
环境保护是否必定会损害到经济增长?这实际上是长期萦绕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公众心中的担忧。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当前虽然面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但仍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由此,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矛盾在较长时期内仍会显得较为突出。如不摆脱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关系的困扰,不仅会妨碍环境保护的进展,也会损害到经济增长本身,更会危及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与传统理论相反的事实结果是: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大幅提高环境管制标准后,到目前为止,欧美等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并未受到环境保护政策的明显影响。这为我们研究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提供了一些启示,即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或许可以兼得,环境保护在冲击经济产出的同时,或许可以通过刺激需求、增加环保的基础性投资等作用机制促进经济增长,使“一人可以同时追两兔”。
…………
四、小结
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环保公共开支中的消费性支出对于经济增长有着负面影响,这意味着环保公共开支中的消费部分必须受到限制,而环保公共开支中的资本性支出(资本化程度)则需加以鼓励,这在某种程度上补充解释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成因。也就是说,在经济增长初期,尽管也存在环保公共开支,但从支出结构上看,由于大多集中于短期的消费性环境支出领域而忽视了长期的资本化环境支出,从而对经济的其他部门产生挤出效应,并波及经济增长。因此,从提高支出效率和服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在该阶段,环保公共开支的幅度相对较低。反之,随着经济增长阶段的延伸,在后期,环保公共开支则更多地采取了资本化支出的方式,从而对产出效率和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好的支撑作用,在反馈效应作用下,经济增长便开始反哺环保公共开支,从而使经济获得更高的环境质量。这一结论显然也得到了部分经验研究的证明。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我们已经论证了环保公共开支中消费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但某些重要的环境公共消费支出仍是必要的。公共消费支出实际上是外生的,不能为了获得更高的环境公共资本性支出而故意削减环境公共消费性支出。为了让环境公共资本性支出发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必须保证足够规模的环境公共消费性支出,因而也就无法不断地通过降低两者之比来促进经济增长。过低的消费/资本比实际上会有损产出效率和环保公共开支效率,最终损害经济增长。因而,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必定存在一个最优的环保公共开支的消费/储蓄比,可使得环保公共开支产出水平实现最优。这也是我们在后续研究需予以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阅读全文请下载PDF文档
除特别声明外,本站不拥有文章版权。如引用,请注明原始出处。
please quote the original source
if you are going to use this paper
本文收入文库时间为2014年7月。
|
|
文章来源:原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