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
分类查询 |
关键词查询 |
作者索引 |
欢迎投稿
|
中国发展模式的资源环境负面作用及其对策
戴星翼/董骁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上海200433)
原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导致了资源环境方面的诸多问题。其根源在发展模式中存在着上下一般粗的政府经济责任,以及由此派生的政绩考核制度和财税体制等制度性缺陷。此外,资源与环境问题同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领域的问题交织在一起,也容易产生危害。因此必须从发展方式转型入手,反思现有发展目标,选择节俭的发展道路,采取“五位一体”的环境综合治理模式,落实公民环境权益,积极应对转型期的资源环境问题。
「关键词」中国模式;发展方式转型;节俭的发展;五位一体;环境综合治理
[作者简介]戴星翼,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董骁,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讲师。
本文是上海市社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课题”之“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专题”、复旦大学“985三期”整体推进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城市环境管理研究”(项目批准号:2011SHKXZD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长期以来,以GDP 增长为导向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我国资源环境造成的破坏尤为突出。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在资源节约、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上态度极为坚决,从中央到地方做了种种努力,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但资源环境形势整体恶化趋势未能得到有效遏制。虽然我们坚称绝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实际上,中国的环境形势之严峻,与发达国家历史上环境问题高发的阶段相类似。
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水源、大气、土壤污染等问题的频发,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不满。生态环境的大幅度退化、耕地的严重流失和质量急剧下降,导致国土资源对社会经济的承载能力严重削弱,意味着进一步发展空间的缩水而成本和风险的增加。国际方面,粗放型经济增长引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需求,使中国陷入对国际市场的严重依赖,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贸易引起了广泛争议;中国超越美国而成为世界头号碳排放大国,因此面临着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
显然,现有发展进程中存在着一些顽固的破坏性力量,不但抵消了国家在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建设领域的巨大投入和努力,还导致了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因此,我们必须审视那些更为重要的领域,如发展观、发展战略,甚至是社会经济运行制度中那些会对资源环境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也就是说,生态环境问题只是表象,是果,而发展方式和制度的缺陷才是根本原因。党的十八大报告之所以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并要求“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原因就在于此。
…………
阅读全文请下载PDF文档
除特别声明外,本站不拥有文章版权。如引用,请注明原始出处。
please quote the original source
if you are going to use this paper
本文收入文库时间为2014年7月。
|
|
文章来源:原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