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2021版权所有
Skip Navigation Links
  • 首 页
  • 馆藏目录
  • 研究论文
  • 民间历史
  • 纪录片
  • 中国研究数据库
  • 中国发展数据库
  • 联络我们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相关文献
生态灾难、永续发展与特大城市雾霾治理——国际经验与中国启示
中国雾霾污染的空间效应及经济、能源结构影响
空气质量与公共健康:以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为例
中国发展模式的资源环境负面作用及其对策
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驱动机制研究——以H石油公司渤海漏油事件为例
空气污染的跨域合作治理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
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绩效变化趋势与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
辖区经济增长绩效与环境污染事故——基于官员政绩诉求的视角
外商直接投资导致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吗?——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
从开放宏观的视角看环境污染问题:一个综述
累积性灾难的社会应对——以海河流域为中心
社会科学领域的中国环境问题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环境管制与环境污染
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实证研究
中国突发水污染事件的预防和应对
中国工业污染防治的制度性缺陷及其纠正
淮河治污,艰难前行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检验
中国污染谁来承担?
制度安排、制度变迁与政府管制限度——以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为例
反思:中国垃圾问题
文章内容
分类查询 | 关键词查询 | 作者索引 | 欢迎投稿

产业集聚加剧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吗——来自中国省级层面的经验证据

李勇刚,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张鹏,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原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摘要:本文选取了中国1999—2010年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为分析样本,构建面板数据联立方程模型,分别从全国层面和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层面,实证研究了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发现,产业集聚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程度,产业集聚并不是近年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原因;对外开放程度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显著为负,从整体上来看,“污染避难所”假说在中国并不成立;产业集聚的正向环境外部性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对东部地区环境污染的改善作用大于中西部地区。在此基础上,运用两步系统广义矩估计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具有正U 形影响,且二者关系处于U 形曲线的下降通道中,因此,产业集聚达到一定程度时将有助于改善环境污染。

  关键词:产业集聚;环境污染;面板联立方程

  作者简介:李勇刚,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发展;张鹏,管理学博士,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和土地政策。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JZD002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CJL07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790086);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SK2013B017);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重点项目(ACJD0902ZD );安徽财经大学校级青年项目(ACKYQ1116)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 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72881.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34年间增长了21.5倍,年均增长率达到9.94%.与此同时,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要素流动性显著增强,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与此同时,中国采取了地区非均衡增长政策[1],制造业等产业的区位布局开始东移。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大规模东移,东部地区依靠要素和环境资源的禀赋优势,进一步提升了整体产业集聚水平。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中国的环境质量急剧恶化,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资源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这必然对中国当前和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较大的成本损失[2]。尽管中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和执法力度逐年提高,但是,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却“有增无减”,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2011年,中国成为全球碳排放最多的国家,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8%.到2011年底,工业废气排放量由2000年的138145亿立方米增加到674509.3亿立方米,工业废水排放量由2000年的194.24亿吨增加到230.9亿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由2000年的8.16亿吨增加到32.28亿吨。由此,我们能否认为我国产业集聚的快速发展与环境污染存在同向关联性,产业集聚是否导致了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

  当前,东部沿海地区土地、劳动力、环境等资源约束加剧,尤其是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渐趋严重,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制约[3],引发大量高能耗、高投入、低产出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往中西部地区转移。在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水平的同时,也对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产业集聚究竟是减轻还是加剧了中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是否存在区域差异?

  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有利于客观评价产业集聚发展的环境效应,也有利于制定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稳定的政策措施。

  …………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通过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利用中国1999—2010年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考察了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产业集聚产生了正向的外部环境效应,说明近年来产业集聚不仅不是环境污染的主因,而且由产业集聚带来的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和收入效应,有效改善了整体环境状况。(2)对外开放度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显著为负,整体而言,“污染避难所”假说在中国并不成立;而环保意识的加强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亦有效改善了环境污染状况,有利于缓解日益增大的环境保护压力。(3)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因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作用,产业集聚的正向外部环境效应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4)环境污染对全国层面产业集聚的影响不显著,但对经济最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产业集聚的影响则显著为负。(5)进一步分析发现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呈现正U 形关系,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仍处于U 形曲线的下降通道中,产业集聚有效降低环境污染的正向外部性效应开始显现出来。

  本文的研究给予我们以下几点政策启示。

  第一,应客观看待产业集聚在改善环境污染中的积极作用,产业集聚不仅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我们应对产业集聚给予一如既往的支持。但是,在东部地区制造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推动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地区制定差异化政策。对东部地区,应积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引导产业集聚向研发、高端设计和高附加值行业领域拓展。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在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的同时,应采取更加严格的环境规制措施保护中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避免“先发展后治理”悲剧的重演。

  第二,长期内,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改善作用可能发生逆转,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产业集聚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各级地方政府应发挥更强的政策引导和监督作用,根据各地的环境污染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给予合理的政策导向和扶持力度,同时,实施提高环保监督力度、增加环境治理投入和积极引导产业集聚的政策组合,以避免产业集聚发展和环境污染加剧可能带来的两难困境。


阅读全文请下载PDF文档

除特别声明外,本站不拥有文章版权。如引用,请注明原始出处。

please quote the original source if you are going to use this paper

本文收入文库时间为2014年6月。

文章来源:原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X
 欢迎投稿


  本中心“网上中国研究论文”信息中心旨在推动中国研究的信息交流,为中国研究在国内学者之间以及国内外中国学者之间学术交流架起一座桥梁。

我们十分欢迎诸位学者踊跃投稿。您可将自己的工作论文提供给本中心,在网站的本栏目上发表,以便您的思想和理论 能够早日介绍给更多的学者。若您愿意,您可向我们提供您的联络信息,也许您能够收到其他学者有价值的反馈, 也许您还会得到您意想不到的合作研究机会。

投稿的内容可以是中国研究的各个领域,但研究方法必须是实证分析。来稿请用电子邮件的附件(attachment)形式寄给本网站中国研究文库负责人。其电子邮件的地址是:wenku@cuhk.edu.hk。 来稿文字可以中文或英文。

谢谢您的合作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