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2021版权所有
Skip Navigation Links
  • 首 页
  • 馆藏目录
  • 研究论文
  • 民间历史
  • 纪录片
  • 中国研究数据库
  • 中国发展数据库
  • 联络我们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相关文献
排污权交易机制在中国能否实现波特效应
基于碳资本存量的碳排放权分配方案
环境行政问责基于法治要义的规范分析
环境法视野中的环境义务研究述评
环境规制实施的路径依赖——对中美环境规制形成与演化的比较分析
环保考核、地方官员晋升与环境治理——基于2004—2009年中国86个重点城市的经验证据
发展阶段变迁与中国环境政策选择
限行政策是否改善了北京市的空气质量?
环保公共开支、资本化程度与经济增长
碳关税的合理性何在?
总量控制、区际排污指标分配与经济绩效
经济发展、社会公正与环境保护:基于政府整体绩效的视野——以2008—2010年广东省为例
中央-地方互动与“十一五”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政策的制定过程分析
中国环境信息的主动发布与被动公开——两个环境信息公开试点项目的比较研究
企业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及其市场效应——基于紫金矿业环境污染事件的案例研究
中国的绿色政策与就业:存在双重红利吗?
环境约束与政策选择:中国经济新走向
边际减排成本与中国环境税改革
中国的绿色工业革命:基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解释(1980-2008)
行动者、资源与行动策略:怒江水电开发的政策网络分析
低碳经济约束下的中国潜在经济增长
地方环境支出的实证研究
文章内容
分类查询 | 关键词查询 | 作者索引 | 欢迎投稿

环境管理的范式变迁:管理、参与式管理到治理

杨立华/张云*


  原载《公共行政评论》2013年第6期

  「摘要」环境管理的范式经历了从管理到参与式管理,再到治理的变迁过程,该变迁以范式的渐进变迁和多模型的渐次发展为特征。传统环境管理主要聚焦于解决集体行动困境问题的政府和私有化模型;参与式管理开始重视地方知识的作用和公众参与环保的力量;环境治理则强调除政府和产权安排外的多元社会主体的作用,并进一步发展了自治、专家学者参与、民间组织(或非政府组织)参与、公民参与、企业参与等各种专门化治理模型和强调多个社会主体合作的多元协作或协同治理模型。在综合应用文献整合分析和历史分析法的基础上,论文梳理了国内外环境管理研究范式变迁的基本过程,分析了当前国际学术界环境治理研究的特点和我国的研究现状,进而探讨了当前治理研究范式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论文的工作有利于推进对环境管理研究的持续深入和研究范式的有意识转变和修正,同时为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环境治理;生态管理;参与式治理;协作治理;协同治理

  *杨立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感谢匿名评审人的意见。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PIA 框架下科学技术对北方沙漠化治理制度变迁作用模型的实证研究”(71073008)和“基于复杂系统观的北方草原区多元协作性治理绩效评价及其改进对策研究”(71373016)。

  环境管理是当代环境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当代政治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环境政策以及可持续性科学等诸多交叉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Oliver &David ,2005;UNEP ,2008;Yang ,2009)。气候变暖、土地沙化、空气污染、水资源枯竭、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对人类在环境管理方面的应对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进而使环境管理①成为当今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为此,世界各国正在通过积极采取一系列环保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八大报告则进一步提出要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并倡导建设“美丽中国”。这充分体现了环境管理和生态管理问题的重要性。

  20世纪50年代以来,环境管理问题日渐受到重视,有关环境管理的研究也不断发展和革新。本文的目的是对近60多年的环境管理研究进行一些宏观上的梳理,以探讨环境管理研究的范式变革,分析当前国际环境管理研究的特点和我国环境管理研究的现状,并对当前环境管理研究范式存在的问题和未来走向进行初步分析,以为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的未来研究和实际决策提供参考,同时推动环境管理理论的深入和环境管理实践的发展。本文第一部分着力探讨环境管理研究的范式变迁,并对不同范式进行对比分析。第二部分论述了国际环境治理研究的特点和我国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分析了环境治理范式的问题及未来走向。第四部分是结语。

  …………

  四、结语

  研究范式的变迁反映了60多年来环境管理研究在国际和我国的逐步发展和深化的基本过程,理解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环境管理研究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轨迹,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审视当下环境治理的背景、现实和未来走向。本文的研究恰是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和探讨。当然,面对复杂的研究过程和社会现实,有关研究范式变迁的划分也只是大略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帮助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更好地理解问题,分析对策,而不能将此理论极端简化和混同于社会现实。虽然我们有关不同研究范式和具体模型的比较分析、对当下环境治理研究范式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努力方向的探讨等,都有待进一步深化,但作为一个启示性的框架,本文的研究仍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学者能够继续深入探讨与之相关的各类问题,从而为我国和国际环境治理研究的推进贡献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本文的重点放在了对环境管理研究范式的变迁之上,故而对研究范式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着墨不多,尤其对各种管理范式在中国的实践未能给予充分的讨论和评估。但可以肯定的是,研究范式的变迁和实际管理范式的变迁是一个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过程。一方面,各种研究范式的提出和发展得益于社会实践的启发;另一方面,各种研究范式也通过知识和理论的力量影响了现实管理范式、方法的改进和变迁。没有任何学术理论是和社会现实分毫不差的,但是不能和社会现实良好契合的理论也不会是好的理论。我们期待国际和国内有关环境管理问题的研究能够和环境管理的现实之间实现更加良好的契合和互动,以促进理论更好、更快的发展和社会现实更好、更快的改善。而这一点,对无论在环境管理理论研究还是在环境管理现实方面都相对滞后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本文的研究采取了一个较为宏大的视野,力图先从大的理论层面帮助我们认识环境管理研究的路径变迁和未来方向,从而能为中国的环境管理研究和现实环境治理提供一个较为“大视野”的参照系。这虽然难免有些“大而粗疏”的遗憾,但可能也是针对当下现实的最好选择。至于本文所遗留的若干其他问题,我们期待能通过未来更多的后续研究得以弥补。


阅读全文请下载PDF文档

除特别声明外,本站不拥有文章版权。如引用,请注明原始出处。

please quote the original source if you are going to use this paper

本文收入文库时间为2014年5月。

文章来源:原载《公共行政评论》2013年第6期
X
 欢迎投稿


  本中心“网上中国研究论文”信息中心旨在推动中国研究的信息交流,为中国研究在国内学者之间以及国内外中国学者之间学术交流架起一座桥梁。

我们十分欢迎诸位学者踊跃投稿。您可将自己的工作论文提供给本中心,在网站的本栏目上发表,以便您的思想和理论 能够早日介绍给更多的学者。若您愿意,您可向我们提供您的联络信息,也许您能够收到其他学者有价值的反馈, 也许您还会得到您意想不到的合作研究机会。

投稿的内容可以是中国研究的各个领域,但研究方法必须是实证分析。来稿请用电子邮件的附件(attachment)形式寄给本网站中国研究文库负责人。其电子邮件的地址是:wenku@cuhk.edu.hk。 来稿文字可以中文或英文。

谢谢您的合作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