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
分类查询 |
关键词查询 |
作者索引
|
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农村征地冲突及其演化:理论综述
孟宏斌
原载《东南学术》2013年第5期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地非农化征用加速,农民利益受损,由此引发大量纠纷乃至冲突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出国内外对土地征用冲突的内涵、特征、根源成因及解决措施等的研究成果。在对现有研究成果综述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树立冲突预防与化解并重的危机管理机制,以期对我国土地征用冲突的预防及化解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土地征用;社会冲突;冲突演化;新型城镇化;理论综述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农村征地对抗性冲突:内在形成机理及调适化解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0YJC79019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四批特别资助项目“诱因机会、形成机理及调适机制:农村征地冲突的经济学分析”(项目编号:201104174)。
作者简介:孟宏斌,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又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在于农村,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更与农村发展密不可分。因此,在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过程中,如何妥善处理城镇化加速发展与失地农民权益维护的关系,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变迁加快,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与变动成为社会矛盾的主导诱因。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了农地非农化的趋势,而土地征收常常成为农地非农化的唯一合法途径。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表明,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农地非农化不可避免,全世界建设用地(包括建成区和基础设施用地)大致每年以1.2%的速度增加①。大量农地被征收,不仅经济上造成城乡差距拉大、无地农民增加,而且政治上导致农民的群体性事件大面积发生(温铁军,2007)。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滥用暴力以及知识精英的介入,有可能诱发更大的社会冲突,给脆弱的农村社会带来巨大威胁,甚至可能引致更剧烈的社会动荡,从而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对城市化加速进程中农村征地冲突②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具有很重要的政策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启示
1.国外研究特点及缺陷
对相关经典文献梳理发现,国外对土地冲突研究成果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研究区域覆盖面甚广,更多关注发展中国家。研究涉及区域有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等,许多研究更关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土地冲突问题。二是研究视角新颖,注重综合研究。国外研究土地冲突的学者主要是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及高校的专业学者,从社会学、经济学及心理行为学多角度审视冲突本质及其治理,各学科相互交叉,取长补短。三是研究内容丰富,关注问题具体。对土地冲突研究不仅有宏观的现象描述,更有冲突具体环节的探讨。在对土地冲突概念、分类、原因等分析基础上,一些文献利用层次分析工具和“利益&权力关系”模型,模拟现实土地冲突转化的可能性(Boyden ,2002),探讨促进土地冲突转化的关键因素,包括参与性决策制定过程、谈判过程、构建信任、权力均衡等(Seemann,2007)。四是理论框架成型,研究方法多样。强调计量方法的运用和模型构建,大量运用博弈理论剖析实际案例。一方面,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通过对具体冲突及治理案例的总结和提升,更准确把握土地冲突及治理的规律。另一方面,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许多文献强调计量方法的运用和模型构建,特别是关于巴西、乌干达等地区的土地冲突治理过程和绩效的分析研究中,大量运用博弈理论和计量模型,增强了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综合来看,国外现有研究成果对我国冲突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启迪意义。但因国情不同,国外现有研究成果几乎均是针对私有制国家的土地冲突问题,对公有制产权框架中政府与民众间的征地冲突问题鲜有涉及,对我国的现实借鉴意义并不直接。
2.国内研究特点及缺陷
近年来,国内农村土地冲突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有很大进展,并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研究视角新颖。对于农村土地纠纷引发的冲突,许多文献从社会冲突、土地制度、群体事件、危机管理等视角予以探讨。特别是关于群体事件的预防、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提升等内容的研究,为农村征地冲突的调适与化解提供了借鉴思路。二是研究学科交叉性。现有研究成果基本涵盖了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且呈现出学科领域的交叉运用,从而使得解决冲突问题的理论基础日趋完善,更使对现实征地冲突的理论解释具有说服力。三是研究方法多样化。对于农村征地冲突问题,国内文献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实地访谈、经济博弈及计量模型等方法研究。尤其是许多文献本着以农为本原则,从农民征地补偿的角度,大量运用博弈理论,构建利益相关者行为模型,剖析地方政府与开发商间、前两者与农民间的利益博弈关系。四是研究内容丰富。现有成果既有基于微观层面的现象描述,从制度缺陷、产权关系、征地补偿等角度对农村土地冲突的类型及诱发原因进行定性分析,也有从社会稳定、政治合法性等宏观视角对农村征地冲突社会后果的分析,并从法律制度、经济调控等层面提出系列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国内农村征地冲突研究取得许多积极成果,对促进新城镇战略中的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如此,与国外研究相比较,国内的研究整体上尚处于局部静态规范性研究和经验总结层面的起步阶段,缺乏多维视角下的系统论方法研究。具体说,就冲突的发生看,对农村征地冲突概念、特征、成因、分类等表象问题的分析较多,但对征地冲突诱发根源、形成机理、内在实质及影响机制等的研究较少。就冲突的治理看,多数研究尚局限于征地冲突发生后的治理对策层面,在征地冲突预防、调适及化解等研究还亟待深入加强研究。
3.研究空白点及努力方向
鉴于国内外研究的空白点,今后对中国农村土地冲突的分析研究,不能仅停留于表层现象的陈述,更应在取得共识性的基础平台上确定研究主要方向。尤其是在征地冲突的形成机理层面,如何看待农村土地冲突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系、如何看待农村土地冲突与市场化进程的关系;在征地冲突的治理层面,如何看待失地农民维权与地方政府维稳的关系、如何看待地方警力介入干预与危机管理预防化解的关系等问题值得关注。
因此,有关农村征地冲突的后续研究,应在保持研究视角拓展性与研究方法科学性的基础上,继续聚焦热点难点问题。征地冲突的治理是个复杂的社会管理问题,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在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大背景下,为改变政府充当“消防队”的被动应付治理模式,必须按照系统方法思路,在研究征地冲突的制度根源、动力机制及事件演化升级机理基础上,从城乡统筹角度重点研究农地非农化的制度完善和相应配套改革,设计出适合国情的冲突事件预防与化解并重的危机管理体系,真正维护失地农民的权益。
阅读全文请下载PDF文档
除特别声明外,本站不拥有文章版权。如引用,请注明原始出处。
please quote the original source
if you are going to use this paper
本文收入文库时间为2014年5月。
|
|
文章来源:原载《东南学术》2013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