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
分类查询 |
关键词查询 |
作者索引 |
欢迎投稿
|
内生增长、政府生产性支出与中国居民消费
胡永刚/郭新强*
原载《经济研究》2012年第9期
内容提要:中国财政支出的较大一部分用于生产建设,中国居民消费与政府生产性支出表现出稳健的正相关关系,这一事实与从标准的新古典和新凯恩斯模型得出的挤出效应截然不同。本文构建了包含存量和流量两部分政府生产性支出的内生增长模型,研究表明,政府支出增加在提高税负、挤出居民消费的同时,也通过其生产性增加收入、挤入居民消费;政府支出增加究竟挤入还是挤出居民消费取决于两种效应的比较以及政府的生产性支出比重和税负水平。政府生产性支出的最优结构等于其相对生产性之比,政府支出的最优规模等于政府支出的生产性。
关键词:居民消费;内生增长;政府生产性支出;政府支出结构
*胡永刚,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数理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邮政编码:200433,电子信箱:yongghu@mail.shufe.edu.cn;郭新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浙商银行发展研究部,邮政编码:310006,电子信箱:xqguo.shufe@gmail.com.作者感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BJY143)、上海财经大学211工程4期、上海财经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CXJJ -2011-337)的资助,感谢匿名审稿人的评论意见,文责自负。
一、引言
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一直是宏观经济研究中的热点。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之所以再度趋热,首先因为增加财政支出究竟会挤入还是挤出居民消费在理论上悬而未决。在传统凯恩斯主义模型中,政府支出增加被看作是总需求的外生增加,它在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中增加产出和消费。然而,根据当代标准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Baxter &King,1993;Campbell,1994)或新凯恩斯主义分析(Blanchard&Perotti ,2002;Linnemann&Schabert,2004),政府支出增加导致的税负上升将通过财富负效应减少居民预期收入,从而挤出居民消费,这一结论与传统凯恩斯主义截然相反。其次,增加财政支出究竟会挤入还是挤出居民消费的许多实证分析结论也常常莫衷一是,不同学者使用不同检验方法有时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用同一方法考察不同国家有时也会得到不同结果。
尽管仍然存在较大分歧,但越来越多的实证分析(Gali et al.,2005;Perotti,2007;Giordano et al.,2007;Ravn et al.,2007)似乎表明,政府支出增加通常会挤入居民消费。一些学者通过在标准的新古典或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引入消费习惯(Bouakez&Rebei ,2006;Ravn et al.,2007)、拇指规则消费者、流动性约束(Gali et al.,2003;Horvath,2009)、非李嘉图家庭(Coenen &Straub,2005)以及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的相互替代或互补(Linnenann&Schabert,2003;Ganelli&Tervala ,2009)等来解释上述事实。另一些学者则在Barro (1990)的内生增长框架下通过将政府一部分支出引入生产函数或效用函数来分析财政政策效应,较具代表性的有Turnovsky &Fisher(1995)、Devarajan et al.(1996)、Chang (1999)、Turnovsky (2000)、Chen(2006)、Park(2009)等。
中国政府将较大一部分支出用于生产性建设,中国政府支出稳健地挤入居民消费等经验事实给了笔者较大启示:如果政府支出的一部分具有生产性,那么,其增加就不必如标准的新古典或新凯恩斯主义模型所示一定挤出居民消费。政府支出增加在通过预期税负增加的财富负效应减少居民消费的同时,也会通过其生产性增加收入和消费,政府支出增加究竟挤入还是挤出居民消费取决于两种效应大小的比较。
既然将政府的一部分生产性支出通过生产函数引入模型,那么,从生产性大小来考察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就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推论。然而在现有文献中,我们没有见到将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与政府支出生产性大小相联系的文章。Kuhn(2010)借助于价格粘性和泰勒规则,Ganelli &Tervala (2009)用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的互补,Turnovsky (1998)则用内生劳动供给来说明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Turnovsky (2002)虽然从政府支出的生产性推导出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但他没有就此作进一步研究,并且在其模型中,居民消费是先降后升。
在将政府支出的一部分纳入生产函数时,一些学者(如Turnovsky ,1995;Kuhn et al.,2010等)将其处理为流量,另一些学者(如Arrow &Kruz,1970;Turnovsky,1998;Shieh et al.,2006等)则反对这样做,认为将政府在铁路、公路等基础实施上的投资看作一次性、没有积累的资本有违事实。由于上述两种观点都有一定合理性,我们在构造生产函数时,对二者加以综合,将政府的一部分生产性支出(如基础实施投资)看作存量,另一部分生产性支出(如教育、卫生等服务性支出)看作流量,在调和两派争论的同时,也使模型与实际更相一致。在此基础上,本文考察了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生产性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
国内学术界对财政政策如何影响居民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分析上(李广众,2005;刘永友、丛树海,2006;潘彬等,2006;申琳、马丹,2007;张治觉、吴定玉,2007;王文甫,2010),理论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的主要工作在于:(1)尝试将私人消费的挤入效应与政府支出的生产性大小相联系;(2)利用一个既包含流量也包含存量的内生增长模型推导证明了政府支出的生产性达到何种条件时会挤入居民消费,挤入/挤出效应如何也取决于政府生产性支出的比重和一国税率水平;(3)推导证明了最优投资—服务性支出比重等于它们的相对生产性。
本文其他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中国财政政策和居民消费的经验事实;第三部分在Barro (1990)包含了存量和流量两部分政府生产性支出的内生增长模型中,推导分析政府支出挤入居民消费所依赖的条件;第四部分对模型进行校准和数值模拟;第五部分是结论。
…………
五、结论
通过构建包含存量和流量两部分政府生产性支出的内生增长模型,本文的分析表明,增加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正负两种效应:一是政府预算平衡约束下因征税产生的财富负效应,另一是政府支出可以提高产出的生产性正效应。当正效应超过负效应时,扩大政府支出规模能够增加居民消费。除政府支出规模的居民消费效应之外,我们还从政府支出生产性和政府支出结构角度分析了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给定政府支出的生产性和支出规模,在二者取值的一定范围内,政府生产性支出比重的提高将挤入居民消费。(2)当一种生产性政府支出的相对比重小于其相对生产性时,该类政府支出比重的提高将挤入居民消费,反之则相反;当政府生产性支出的相对比重等于其相对生产性时,居民消费增长最快。(3)当政府支出规模低于政府支出生产性时,政府支出增加将挤入居民消费,反之则相反;当政府支出规模等于政府支出生产性时,居民消费增长最快。
利用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对模型加以校准,我们发现,在中国,由于政府支出规模挤入居民消费的生产性条件得到满足,且目前的政府支出规模正处于挤入效应的临界值之内,扩张性财政政策依然具有刺激居民消费的作用。同时由于支出规模已接近最优临界值,单纯靠财政扩张来拉动内需的潜力已经不大,刺激消费更大程度上需依赖提高支出效率、优化支出结构。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结论都是在政府支出规模外生给定条件下得到的,内生财政政策效应需另文考察。
阅读全文请下载PDF文档
除特别声明外,本站不拥有文章版权。如引用,请注明原始出处。
please quote the original source
if you are going to use this paper
本文收入文库时间为2013年10月。
|
|
文章来源:原载《经济研究》2012年第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