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
分类查询 |
关键词查询 |
作者索引 |
欢迎投稿
|
从开放宏观的视角看环境污染问题:一个综述
陆旸
原载《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
内容提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国际间的要素流动,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地被赋予了全球化的内容。本文将环境与增长、环境与贸易、环境与就业、环境与人口迁移等研究文献纳入到一个开放宏观分析框架中,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国际分工使“南—北”之间存在了多纬度的“环境不平等”:首先,环境与经济增长问题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极限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贸易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相关性的争论。随着研究的推进,环境与增长问题越来越类似于一枚硬币的两面,难以同时兼得,但是,由于国际分工模式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却为发达国家提供了“污染储藏地”。其次,虽然环境规制使企业损失了部分“棕色”就业,但是环境保护同样能够创造“绿色”就业,然而,在国际分工背景下,环境保护是否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就业还存在着争议。最后,环境恶化已经导致一些国家出现了“环境难民”以及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到2050年,全世界由气候变化引起的人口迁移很可能达到5千万至7亿。然而,穷国和富国的环境压力和迁移能力却不尽相同,从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国际分工产生的间接影响,但是,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十分有限。
关键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国际贸易;环境规制;就业;环境迁移
*陆旸,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邮政编码:100732,电子信箱:lusanmao2002@yahoo.com.cn.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形成的原因是收入增加还是污染转移研究”(批准号:11CJY0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人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文中的疏漏由作者承担。
一、引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环境经济学家似乎主要关注封闭经济条件下的环境问题,然而,对于大多数经济体而言,经济是开放的”(Van Beers&Van den Bergh,1996)。事实上,经济活动产生的环境成本能够由“贫穷国家”、“子孙后代”或“其它国家”承担,即污染会发生“空间转移”和“代际转移”。进而,从单一经济体得到的经验事实也许只是冰山一角,并不一定反映环境问题的全貌。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从开放宏观的视角出发,对环境与增长、贸易、就业和人口迁移等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并试图揭示隐藏于国际分工与要素流动背后的多维的“南—北”环境不平等。
环境污染被看作是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关于增长与环境问题的讨论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极限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 )——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质疑。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国际分工是否可以解释EKC.具体来看:在国际分工模式下,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污染品”,而发达国家却主要生产“清洁品”,根据世界多国样本所描绘的EKC 曲线,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曲线上升部分以及发达国家组成的曲线下降部分共同形成的。此时,EKC 曲线很可能是国际分工的结果,而非经济增长的结果。因此,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之间也就并非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无论“贸易有害论”、“贸易有益论”还是“贸易中性论”,都依赖于样本选取的“立场”。不过,发展中国家却为发达国家提供了世界的“污染储藏地”。正因如此,国际分工创造了“南—北”环境不平等的可能性。进而,从统计数据中得到的EKC 经验证据并不一定在发展中国家同样出现。如果发展中国家不能在比较优势的动态积累中获益,那么这些国家将难以越过“污染—收入”轨迹的上升阶段。
这也正是本文提到的第一个“南—北”环境不平等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不仅包括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和经济的可持续,同样也包括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很少有文献关注环境污染引起的社会问题。然而,就业与人口迁移恰恰是环境效应的重要内容。就业与环境之间既存在替代关系也存在着互补关系,不过,由于“南—北”之间在经济结构和分工模式上存在差异,环境保护将促使发达国家产生较低的“棕色”就业损失和更多的“绿色”就业创造,其就业的净效应为“正”;相反,受到经济结构和国际分工模式的制约,环境保护能否使发展中国家获得“正向”的就业净效应,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这也是本文涉及的第二个“南—北”环境不平等问题。
一个地区的环境恶化将引起人口迁移,然而,不同收入群体所具有的迁移能力存在差异。环境污染造成的生态问题将直接影响那些低收入国家的人口迁移能力。这也是由国际分工间接引起的最严重的“南—北”环境不平等现象。根据以上逻辑,我们将国际分工与“南—北”环境不平等作为分析的主线,对环境经济学的四个重要领域分别进行回顾。本文第二部分是环境与经济增长的文献演进;第三部分是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相关文献讨论;第四部分将探讨就业与环境之间的替代和互补问题;第五部分是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和思考。
…………
六、结论和思考
在以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间的要素流动使环境问题也被赋予了全球化的内容。本文从开放宏观的视角出发,以国际分工为主线,对一些重要的环境问题(环境与增长、贸易、就业和迁移)进行了文献回顾。我们看到,“环境改善”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转移”了污染、“远离”了污染,而非“解决”了污染。正因如此,“南—北”之间隐藏了多纬度的“环境不平等”问题。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环境问题最终仍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一个国家可以暂时地远离污染损害,但是最终还是不能脱离世界环境恶化对本国的影响。因此,“合作”而非“对抗”才能真正回归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轨迹。
阅读全文请下载PDF文档
除特别声明外,本站不拥有文章版权。如引用,请注明原始出处。
please quote the original source
if you are going to use this paper
本文收入文库时间为2012年5月。
|
|
文章来源:原载《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