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2021版权所有
Skip Navigation Links
  • 首 页
  • 馆藏目录
  • 研究论文
  • 民间历史
  • 纪录片
  • 中国研究数据库
  • 中国发展数据库
  • 联络我们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相关文献
生态灾难、永续发展与特大城市雾霾治理——国际经验与中国启示
中国雾霾污染的空间效应及经济、能源结构影响
空气质量与公共健康:以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为例
中国发展模式的资源环境负面作用及其对策
产业集聚加剧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吗——来自中国省级层面的经验证据
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驱动机制研究——以H石油公司渤海漏油事件为例
空气污染的跨域合作治理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
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绩效变化趋势与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
辖区经济增长绩效与环境污染事故——基于官员政绩诉求的视角
外商直接投资导致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吗?——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
从开放宏观的视角看环境污染问题:一个综述
累积性灾难的社会应对——以海河流域为中心
社会科学领域的中国环境问题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环境管制与环境污染
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实证研究
中国工业污染防治的制度性缺陷及其纠正
淮河治污,艰难前行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检验
中国污染谁来承担?
制度安排、制度变迁与政府管制限度——以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为例
反思:中国垃圾问题
文章内容
分类查询 | 关键词查询 | 作者索引 | 欢迎投稿

中国突发水污染事件的预防和应对

世界银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可持续发展局


  原载《比较》第三十三辑2007-11-1

  摘要

  中国近两年接连发生的水污染恶性事件,特别是2005年11月的松花江有毒化学品污染重大事件和2007年5月的太湖蓝藻爆发导致无锡市饮用水源被污染事件,已经表明,如果不立即采取有力措施进行预防与控制,水污染将造成重大经济和环境损失,并产生广泛的、跨行政区的影响,成为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从中国应对水污染事件的实践来看,当地政府往往关注的是事件发生后如何减轻影响,但对如何预防事件发生重视不够。尽管及时有效的处置并减轻事件的影响是任何应急体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预防事件的发生更为重要。事件一旦发生,控制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会更加困难和昂贵。通过制定并严格执行适当的政策和法规防治污染是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途径。

  为了帮助中国政府提高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预防和应急能力,本报告分析了中国当前的水污染状况和突发水污染事件的预防和应急体系,介绍了相关的国际经验和对策,特别是国外应对重大突发污染事件的经验教训,探讨了目前中国预防和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薄弱环节,并从体制改革、风险管理和规划以及应急处理和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环境问题是东亚和太平洋地区(EAP )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世界银行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环境战略已经提出了基本框架,以确定优先领域,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机构框架,以及通过贷款项目、规划、政策对话、非贷款服务和合作伙伴关系来应对关键的环境和社会发展挑战。本研究为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及成员国讨论有关的政策问题和实践经验提供了一个平台。

  本报告的五篇背景研究报告可以从中国水战略研究项目的网站上获得:

  http://www.worldbank.org/eapenvironment/ChinaWaterAAA.

  有关世界银行“中国水战略研究”项目的信息和其它报告,请与世界银行谢剑博士联系,地址:1818H Street ,NW ,Washington D.C ,20433,USA,传真:202-522-1666,电邮:jxie@worldbank.org.

  本出版物可以从以下网址获得:www.worldbank.org/eapenvironment.

  世界银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可持续发展局(美国华盛顿)2007年6月

  阅读全文请下载PDF 文档

除特别声明外,本站不拥有文章版权。如引用,请注明原始出处。

please quote the original source if you are going to use this paper

本文收入文库时间为2008年4月23日。

文章来源: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INTEAPREGTOPENVIRONMENT/Resources/Water_Pollution_Emergency_Final_CN.pdf
X
 欢迎投稿


  本中心“网上中国研究论文”信息中心旨在推动中国研究的信息交流,为中国研究在国内学者之间以及国内外中国学者之间学术交流架起一座桥梁。

我们十分欢迎诸位学者踊跃投稿。您可将自己的工作论文提供给本中心,在网站的本栏目上发表,以便您的思想和理论 能够早日介绍给更多的学者。若您愿意,您可向我们提供您的联络信息,也许您能够收到其他学者有价值的反馈, 也许您还会得到您意想不到的合作研究机会。

投稿的内容可以是中国研究的各个领域,但研究方法必须是实证分析。来稿请用电子邮件的附件(attachment)形式寄给本网站中国研究文库负责人。其电子邮件的地址是:wenku@cuhk.edu.hk。 来稿文字可以中文或英文。

谢谢您的合作与支持。